兴农记2023⑧|500余年活力不减,“网红”王哥庄大馒头的“长红”密码

2023-08-16 13:09:22来源:观海新闻

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记者 李竹音 史玉辰 尹亚炜 刘琴

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8月16日讯 豪爽,大气,实在。这是山东人的性格特质,亦是王哥庄大馒头的鲜明气质。它以“体型”闻名,以“颜值”出圈,携500余年悠长历史成为火遍海内外的“网红面食”。“专供面粉+崂山水+手工揉+铁锅蒸+木柴烧+传统工艺”的独特配方,造就了麦香浓厚、甘甜筋道的口感,更饱含了崂山人民对非遗手艺的坚守与传承。植根于当地民俗文化,王哥庄大馒头创新开发出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等喜庆主题馒头及儿童面食、养生系列、节庆主题、时尚零食等多元产品。2022年,王哥庄街道全年使用面粉41.2万袋,生产大馒头数量约1.44万吨,产值约1.2亿元,书写了虽不产小麦,却做出产值亿元的传奇。山与海的交融,孕育出有颜值、有灵魂、高品质的王哥庄大馒头,而它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
巧手传承,婆媳合力“蒸”出红火日子


(相关资料图)

每天凌晨5点,梁菲都会准时来到店里,在面粉、酵母与水的搅拌融合中开启一日的忙碌。2007年,梁菲的婆婆源于对做馒头的兴趣和热爱,转行创办了崂山区高家大院面食店,这一做便是16年。2017年,在婆婆的影响之下,梁菲也投身王哥庄大馒头的火热事业,成为了一名揉、捏、刻、塑等样样精通的“巧媳妇”。

“我们用的都是王哥庄街道精挑细选出的大馒头专供面粉,再用崂山山泉水和面,全程都是手工揉面,这样面也会更加均匀。”梁菲告诉记者,为了让大馒头的层次更丰富、口感更细腻,其压面达十余次之多。每天上午,店里5口直径近1米的大铁锅会同时开蒸,底部的木柴烧得咔咔作响,烟火气十足。在一道道传统工艺的加持之下,做出来的王哥庄大馒头不仅麦香扑鼻、甘甜筋道,底部的那层焦黄酥脆的“饹馇”更是精髓所在。

每年冬季至春节前,都是王哥庄大馒头的销售旺季,梁菲和家人经常要忙至深夜,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用上千斤面粉。曾有一位日照客户来当地考察了一圈,最终选定了梁菲家的大馒头,一口气就订购了4000余箱。“这是我们给客户做的满月主题花样馒头,小老虎象征虎头虎脑,长命锁寓意长命百岁,每个馒头3斤重,一共是16个。”梁菲介绍,近年来,越来越多人会在逢年过节、家有喜事等重要时刻订制王哥庄的花样大馒头,为生活增添更多仪式感。

独特配方+潮流新“艺”,产业发展后劲足

在王哥庄街道何家桥一侧,王哥庄大馒头的代言人“馒馒一家人”正向八方来客招手“告白”,憨态可掬的馒头造型将山海小城装点得愈加生动。“馒馒一家人”由三个卡通形象作品“王哥”、“巧姐”和“馒嫚”组合而成,人物形象主体设计元素包含了大馒头、崂山茶、甜晒鱼等王哥庄代表性特产,整体形象突出了王哥庄人民勤劳淳朴、正直勇敢、热情好客的人物形象。

经过淳朴、勤劳充满智慧的王哥庄人的不断钻研创新、精雕细琢,深入融合当地民俗文化,制作工艺和面点种类不断得到改良和丰富。在畅销的“经典款”大馒头基础之上,还创作了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系列产品。其中,松鹤延年、龙凤呈祥、燕子、老虎等花样馒头深受大家喜爱。此外,王哥庄的能工巧匠们结合当下潮流需求积极开拓思路,推出了愤怒的小鸟、小猪佩奇、叮当猫等各种萌趣造型的卡通馒头,产业发展蓬勃向上。截至2022年底,王哥庄街道共有大馒头商户160余家,其中达到SC认证标准15家。

2015年,崂山面塑成功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成为市级“非遗”。王哥庄大馒头不仅成为上合峰会“专供特产”,进入央视演播厅,更登上《焦点访谈》、《新闻联播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等“国字号”媒体,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,成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“网红面食”。

提品质塑品牌,打造乡村振兴“金饽饽”

从山海小城到央视直播间再到国际舞台,从面食产品到经济产物再到“时尚单品”,王哥庄大馒头历经多年深耕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的双丰收,成为乡村振兴、增收致富的“金饽饽”。品质是品牌的第一生命力,为保证大馒头的好口感与高品质,王哥庄街道办事处制定出台了《王哥庄大馒头专供面粉、酵母补贴方案》,对符合资质的王哥庄大馒头业户实行面粉、酵母补贴。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,签约了5家优质的大馒头专供面粉企业,全面规范了大馒头生产原材料,守好“源头关”。同时加强行业监管,举办培训班、不定期对商户进行检查、对面粉进行抽检,为王哥庄大馒头食品安全、产品品质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
近年来,王哥庄大馒头不仅频繁亮相“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”“山东省首届非遗产博览会”“青岛国际啤酒节”“全国特色产品展览交易会暨年终(青岛)订货会”等各种展会,更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节庆——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暨王哥庄花样馒头大赛。2021年,其创新性地将特色节庆与特产展销、特产文化与文旅资源、国际媒体宣传与区域旅游推介有机融合,线上线下拉开宣传互动矩阵,从单纯办节到全域宣传推介,推动实现三产融合。“政府搭台、商户唱戏、居民受益”的模式,不断为王哥庄大馒头产业聚势赋能。

一口馒头香,满是崂山情。承载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,王哥庄大馒头正从青岛走向世界。(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记者 刘琴)

责任编辑:王亚楠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